正向成长
从985来到“双非”院校:“逆向考研”但“正向成长”
即便踏进了新学校的校门,陈铭(化名)还是放不下心里的“包袱”——从国内顶级的985高校本科毕业,进入到一所“双非”(指非985、211)大学读研。
这是他努力了两年的结果,甚至有点难以启齿。“一战”考研失败了,“二战”还是没过线,只差两分,他无奈接受了调剂。本以为凭着不错的成绩,至少能调剂到一所211高校,没想到竞争激烈,最后自己的归宿却是一所“双非”院校。
“三战”考研的祝星语(化名),只差三分没能进入复试。“我感觉命运似乎在捉弄我。”祝星语本科就读于北京某头部985高校,为了读研,她把自己的底线一降再降,从计划考回本校的本专业,到关注末流985和一些社科院,再后来标准放宽到“211也可以”;最后,“双非”院校和二本甚至也被她纳入考虑范畴。这已经在她的底线之外了,但她还是在调剂系统报了名。最后,她选择了西部一所211院校,终于“上岸”了。
在调剂群里,有考生形容自己的心态:只要能“上岸”就行,管它是什么“岸”。“上岸”是考生们的自我调侃,指被成功录取,人生开始新旅程,脱离了备考的“苦海”。
他们是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的一员,也是众多学子“逆向考研”的缩影。多所高校纷纷披露了2022级硕士“逆向考研”的数据,比如深圳大学研究生新生中来自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及本校生源占41%,创历史新高;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,来自“双一流”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;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考研的报考生源中,来自“双一流”高校的考生有602人,增长率为50.1%;昆明理工大学有92名研究生新生来自985高校,包括北京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。
所谓“逆向考研”是指,学生从综合实力、评价体系较高级别的高校考到较低级别的高校读研,例如“双一流”高校本科毕业生报考“双非”高校(非“一流大学”、非“一流学科”建设高校)研究生,或者985、211高校报考“双非”高校(非985、211)研究生。
“逆向考研”也成了高校老师之间探讨的热点话题。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俊理解学生们的选择,名校保研名额有限,相比“二战”“三战”重复备考投入的精力,“逆向考研”其实“更理性、性价比更高”。
不过,李俊提醒,考生不能只为了“上岸”而“上岸”,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兴趣和发展的“岸”,而不是上了一片“险滩”。
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于10月25日结束。最新的考研数据尚未公布。走近“逆向考研”的学子,试图从群体选择,窥视高等教育发展脉络的不同剖面。
考研“二战”:从985来到“双非”
本科毕业于一所985大学的陈铭,“二战”考研失利,被调剂到南京一所“双非”大学。对于考研的初衷,他坦言,当初自己确实是“随波逐流”,只想顺着前人走过的路接着往下走,憧憬读完研后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。
因为就读的领域专业性太强,陈铭觉得本科的文凭并不具备太高的竞争力,需要继续深造才能去到更好的平台。而身边所有同学都选择了保研、考研、出国留学这三条路,班级60个人里,只有一两个人因为考研没考上而选择工作,其他人要么都“上岸”了,要么继续选择“二战”甚至“三战”。
高中老师经常会说“上了大学就轻松了”,但现在的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发现,原来比高考还要苦的,是考研。
即便踏进了新学校的校门,陈铭(化名)还是放不下心里的“包袱”——从国内顶级的985高校本科毕业,进入到一所“双非”(指非985、211)大学读研。
这是他努力了两年的结果,甚至有点难以启齿。“一战”考研失败了,“二战”还是没过线,只差两分,他无奈接受了调剂。本以为凭着不错的成绩,至少能调剂到一所211高校,没想到竞争激烈,最后自己的归宿却是一所“双非”院校。
“三战”考研的祝星语(化名),只差三分没能进入复试。“我感觉命运似乎在捉弄我。”祝星语本科就读于北京某头部985高校,为了读研,她把自己的底线一降再降,从计划考回本校的本专业,到关注末流985和一些社科院,再后来标准放宽到“211也可以”;最后,“双非”院校和二本甚至也被她纳入考虑范畴。这已经在她的底线之外了,但她还是在调剂系统报了名。最后,她选择了西部一所211院校,终于“上岸”了。
在调剂群里,有考生形容自己的心态:只要能“上岸”就行,管它是什么“岸”。“上岸”是考生们的自我调侃,指被成功录取,人生开始新旅程,脱离了备考的“苦海”。
他们是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的一员,也是众多学子“逆向考研”的缩影。多所高校纷纷披露了2022级硕士“逆向考研”的数据,比如深圳大学研究生新生中来自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及本校生源占41%,创历史新高;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,来自“双一流”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;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考研的报考生源中,来自“双一流”高校的考生有602人,增长率为50.1%;昆明理工大学有92名研究生新生来自985高校,包括北京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。
所谓“逆向考研”是指,学生从综合实力、评价体系较高级别的高校考到较低级别的高校读研,例如“双一流”高校本科毕业生报考“双非”高校(非“一流大学”、非“一流学科”建设高校)研究生,或者985、211高校报考“双非”高校(非985、211)研究生。
“逆向考研”也成了高校老师之间探讨的热点话题。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俊理解学生们的选择,名校保研名额有限,相比“二战”“三战”重复备考投入的精力,“逆向考研”其实“更理性、性价比更高”。
不过,李俊提醒,考生不能只为了“上岸”而“上岸”,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兴趣和发展的“岸”,而不是上了一片“险滩”。
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于10月25日结束。最新的考研数据尚未公布。走近“逆向考研”的学子,试图从群体选择,窥视高等教育发展脉络的不同剖面。
考研“二战”:从985来到“双非”
本科毕业于一所985大学的陈铭,“二战”考研失利,被调剂到南京一所“双非”大学。对于考研的初衷,他坦言,当初自己确实是“随波逐流”,只想顺着前人走过的路接着往下走,憧憬读完研后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。
因为就读的领域专业性太强,陈铭觉得本科的文凭并不具备太高的竞争力,需要继续深造才能去到更好的平台。而身边所有同学都选择了保研、考研、出国留学这三条路,班级60个人里,只有一两个人因为考研没考上而选择工作,其他人要么都“上岸”了,要么继续选择“二战”甚至“三战”。
高中老师经常会说“上了大学就轻松了”,但现在的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发现,原来比高考还要苦的,是考研。